马尾松毛虫
(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)
(一) 发生与分布
马尾松毛虫俗称 “ 狗毛虫 ” 。以幼虫取食松树针叶为害,是广西危害森林最为严重的害虫,每年受灾面积往往以万亩计,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。松树被害后,轻者造成材积生长率下降,松脂减产,种子产量降低;重者致使松树生长极度衰弱,容易招引松墨天牛、松纵坑切梢小蠹、松白星象等蛀干害虫的入侵,造成松树大面积死亡。此外,幼虫具毒毛,容易引起人的皮炎和关节肿痛。
(二)形态特征
1 、成虫
马尾松毛虫属鳞翅目,枯叶蛾科。成虫体色有灰白、灰褐、茶褐、黄褐等色,体长 20~32 毫米。雌蛾触角短栉齿状,雄蛾触角羽毛状。前翅表面有 3 、 4 条不很明显而向外弓起的横条纹。雄蛾前翅中室末端具 1 白点。
2 、卵
卵椭圆形,长约 1.5 毫米。初产时淡红色,近孵化时紫褐色。
3 、幼虫
体色有黑白与红黄两型;胸部背面有 2 丛深蓝色毒毛,腹部各节背面有蓝黑色片状毛,体侧有白色长毛 。
4 、蛹
老熟幼虫在树枝针叶间吐丝结茧,茧灰白色, 后期灰褐色, 外披一层 棕色短毒毛 。茧内蛹纺锤形,长 20—35 毫米,暗褐色,节间有黄绒毛。
(三)生活史与生活习性
桂南地区每年发生 3~4 代。于每年 11 ~ 12 月以 3 ~ 4 龄幼虫在针叶丛越冬。越冬幼虫于次年 3 月开始取食; 4 ~ 5 月开始有第一代虫卵, 5 ~ 7 月为第一代危害期; 7 ~ 8 月为第二代危害期; 9 ~ 11 月为第三代危害期。
成虫有趋光性,往往飞向健康的林分或受害轻的林分产卵,卵多产于生长良好的林缘松树针叶上,排列成行或成堆,每卵块数十至几百粒卵,在树冠中、下部卵块多。
幼虫一般 6 龄。 1~2 龄群集取食,受惊扰即吐丝下垂,啃食针叶边缘,使针叶枯黄卷曲,数枯黄梢可作为这一代发生动态预测的标志。 1~3 龄幼虫自然死亡率达 75% 以上。
3 龄后分散为害,取食整根针叶。 3~4 龄幼虫遇惊即弹跳坠落。 4 龄起虫口趋于稳定,以 4 龄虫口数量决定防治措施。
5~6 龄幼虫有迁移习性,食量最大,占一生总食量的 70~80% 。
松毛虫发生与环境因子关系密切。一般海拔 400 米以下的丘陵地区及干燥型纯松林容易大发生。
(四)综合防治
1 、加强预测预报。要有专人负责,常年观察虫情,以便出现大发生征兆时,及时采取措施。
2 、营林技术防治。造林密植,疏林补密,合理打枝,针阔混交,轮流封禁,保持郁闭, 提供有利于天敌而不利于松毛虫的栖息环境。马尾松毛虫的自然天敌多达
258 种以上,其中许多种类对其发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,应注意保护和利用。如 卵期天敌有黑卵蜂、赤眼蜂、平腹小蜂;幼虫有黑足凹眼姬蜂、内茧蜂;蛹有松毛虫黑点瘤姬蜂、大腿蜂、蚕饰腹寄蝇、伞裙追寄蝇等。
3 、生物防治
( 1 ) 施放白僵菌。在幼虫越冬前( 11 月中、下旬)和越冬后( 2~3 月)放菌效果好。因这段时间雨水多、林间湿度大,有利于白僵菌繁殖。白僵菌粉剂 每克含量 100 亿孢子,每亩用量 0.5 公斤;白僵菌油剂每毫升含量 100 亿孢子,每亩用量 100 毫升;白僵菌乳剂每毫升含量 60 亿孢子,每亩用量 150 毫升。
( 2 )喷洒苏云金杆菌。用每毫升含 0.5~1 亿孢子的菌剂防治 3~4 龄幼虫, 5 天后死亡率达 90% 左右。
( 3 )用 25% 灭幼脲Ⅲ号粉剂或 16% 灭幼脲Ⅲ号增效粉剂,兑滑石粉 50-75 倍喷施。灭幼脲使害虫因不能脱皮而死亡,因此药效较慢。
4 、黑光灯诱杀成虫。设黑光灯不仅可以诱杀成虫,还是成虫发生期和发生量监测的重要手段。
5 、化学防治。在松毛虫虫口数量较大时,必须采取化学防治,控制其危害。常用药剂有 2.5% 溴氰菊酯,每亩用量 1 毫升,可以 2000 ~ 4000 倍水剂或柴油剂进行超低量喷雾,或 兑滑石粉 制成 2000 ~ 4000 倍粉剂喷粉; 0.2% 的阿维菌素 2500~3000 倍液超底量喷雾; 20% 杀灭菊酯或 20% 氯氰菊酯每亩 1.5 毫升、 50% 敌敌畏油剂、 25% 乙酰甲胺磷油剂或杀虫净( 40% 敌敌畏 +10% 马拉硫磷)油剂,用量均为每亩 150—200 毫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