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有济源市蟒河林场位于济源西北部太行山南麓。地理坐标为:北纬35°10′-35°15′,东经112°23′-112°43′。东西长40公里,南北宽25公里,地跨克井、思礼、承留、五龙口四个镇,130多个自然村。东与五龙口镇山林相连,西与王屋镇接壤,南邻济源平原,北与山西省的阳城、晋城相交。全场总经营面积12.6360万亩,场部设在市区文昌路北段195号。
林场地形复杂,沟壑纵横,峰峦叠峰,山地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,大小山头三百多个,其中原大寨为最高峰,海拔1168.5米,坡向东南、南及西北向,一般坡度在20°-35°之间。
我场的成土母岩有砂岩、页岩、石灰岩等,土壤以棕壤土和褐土为主,棕壤土多分布在一千米以上,褐土多分布在一千以下,土层厚度30--50厘米,PH值7左右,沟谷缓坡土层较厚,砾石含量少,肥力较高,陡坡,山脊土层薄,砾石含量多,肥力差。
林场所辖范围属黄河流域,沁河水系。林区内主要河流:葛河、五指河、朱芋河、塌七河、石板河、先流沁河,最后注入黄河,流经该场的河流除沁河外,多属于季节河,一般冬春干枯,夏秋暴涨,水土流严重。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节型气候,四季分明,年平均温度14℃,一月份气温最低,平均-0.1℃,极端最低气温-17℃,七月份气温最高,平均27℃。极端最高温42℃。全年无霜期223天,年平均日照2375.4小时,生长期268天,年平均降水量641.7㎜,但降雨季节分布不均,一般7-9月份降雨量为348.1㎜,占全年降水量的70%以上,易引起山洪爆发。历年出现的灾害性天气有:旱灾、干热风、暴风雨、冰雹、雾凇等,春旱给春季造林育苗带来困难,初夏旱和干热风的出现造成了苗木枯死,暴风雨、冰雹、雾凇折断了林木,损害了果类。
林场植被属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。主要乔木树种有:栓皮栎、麻栎、青同栎、板栗、胡桃、五角枫、漆树、椿栎、刺槐、侧柏、青檀、油松、青杨、榆树等,生长良好,主要灌木有:连翘、黄荆、酸枣、胡枝子、野皂角、马夹刺等。均属于耐干旱、耐瘠薄植物,为绿化荒山,保持水土起到一定作用。主要草本有:茅草、白草、黄贝草、蒿类、羊胡子草、野苜蓿、紫胡、冬凌草、丹参等,该场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植物有:红豆杉、青檀等。
林场由于地貌类型复杂,环境条件能适于多种动物生态。全场野生兽类动物40余种,鸟类170多种,两栖类和爬行类30余种。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猕猴、金钱豹、青羊、大鲵、林蛙、鹤类、红嘴山鸭、金雕、大宝等十多种。该场198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"82号文件"批准为猕猴自然保护区。1998年8月1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。曾多次接待美国、日本的专家和有关院校及学者来该场考察、研究。
我场于1958年济源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,总经营面积12.6360万亩,在职职工53人,退休31人,总计84人。在职人员中有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,高级工程师1名,工程师4名,助理工程师5名,技术员4名,共计14人。在该场范围内,散居着130多个自然村,650个居民组,5854个农户,23400口人,劳动力10530个,人均耕地1亩,年人均收入3700余元,每年有充足的劳力从事林业生产。山区没有工业基础,主要从事农业、林业和养殖业。其中林业收入占全年收入的30%以上。全场12林区中有10林区通汽车、焦枝铁路、侯月铁路都从林区边缘通过,经过林场内部的国、县、乡级公路40余公里,林道60余公里,外部衔接济阳公路、济邵公路、对繁荣林场经济极为有利。
蟒河林场总经营面积12.6360万亩,活立木蓄积256561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72.68%。林场创建几十年来,林场经历了从无到有,从林木采伐、林产品加工到全面禁伐、生态保护的林业政策转变。1980年,林场顺应林业发展形势,1982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太行山猕猴自然保护区,1988年8月,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为太行山国家级猕猴自然保护区。2009年,林场约10.72万亩林业用地纳入国家重点,其中保护区面积8.79万亩,沁蟒河岸面积1.0508万亩,水土流失严重区面积0.8791万亩。多年来,通过林场职工的不懈努力,森林面积持续增长,林种结构日趋合理,森林蓄积稳步增加,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可持续发展。